娄晓娥心里暗自琢磨着,她原以为一旦去了香江,就得跟徐慧真她们朝夕相处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情形让她觉得有些别扭和怪异。相比之下,还是留在这里更自在、更舒适一些呢。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便到了傍晚时分。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大地上,仿佛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就在这时,何雨柱受到邀请,走进了一家装修雅致的餐厅。一进入餐厅,他就看到大领导正微笑着朝他招手示意。
大领导热情地将这里生产基地的各位领导一一介绍给何雨柱认识。
除了那位名叫向建辉的主任外,还有几位副主任,以及来自各个工厂的厂长。
这些人汇聚一堂,共同负责整个生产基地的日常运转工作。
众人纷纷落座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生产基地的建设问题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据了解,目前这些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内地方面承担,而何雨柱则负责提供至关重要的设备和原材料。
按照计划,今后每个月何雨柱的船只将会定期前来2至3次,源源不断地运送来所需的设备和原料,并带走生产出来的成品,以便在香江和东南亚地区进行销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工厂所生产的部分产品也会供应给国内市场,但这已经超出了何雨柱需要费心操劳的范畴。
经过一番深入地交流与探讨,双方不仅再次明确了彼此的立场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且还顺利地商定好了后续的合作细节。
然而在此期间,何雨柱却遭遇了对方猛烈的劝酒攻势,面对那一杯接一杯递过来的美酒,他实在难以招架,无奈之下只得施展出自己的独门绝技——装醉大法。
见此情景,现场的工作人员连忙将已然不省人事的何雨柱扶起来,并径直送往娄晓娥所居住的那个院子里。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之间便过去了两日。
在此期间,所有预定要装载上船的货物均已悉数安置妥当。娄晓娥亲自将何雨柱一路送至码头,当她眼睁睁地望着即将启航的船只时,突然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一般,悄悄地凑近何雨柱的耳畔,用只有两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轻声说道:
“待你下一次前来之时,我……我便会将我的身子完完全全地交付于你。”
说罢,娄晓娥那张俏丽的脸庞瞬间泛起一抹娇羞的红晕。
听闻此言,何雨柱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便郑重地点了点头应道:
“好,过几日我定会再来找你的。”
看到何雨柱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娄晓娥似乎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羞怯之情,只见她娇躯一颤,紧接着便转过身去,如一只受惊的小鹿般飞奔而回。
随着轮船缓缓驶出羊城湾,按照既定的航行计划,它接下来将要前往印度尼西亚。
就在此时,何雨柱果断地下了这艘大船,转而登上一艘小型船只,随后驾驶着小船一路疾驰,最终成功返回了港岛。
抵达目的地之后,何雨柱稍作休整,便立刻开始着手整理相关资料。
他聚精会神地对电子管收音机的设计图纸展开了一番全面且细致入微的研究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他发现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仍然是以电子管为主导的收音机产品,至于更为先进的晶体管收音机,则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所使用的零件有所差异,但设计理念与电路设计实际上存在着共通之处。
通过借鉴这些现有的电路,并将其中的电子管替换成晶体管,再略加调整,便能打造出一款成熟的产品设计方案。
一同发送过来的,不仅包括所有的电子管样本,还涵盖了完整的生产技术资料。
自从涉足这个领域以后,何雨柱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晶体管并非能够彻底取代电子管。事实上,电子管具备一些独特的功能特性。
尤其是在音响领域,相较于晶体管而言,电子管所呈现出来的音效更为出色。
正因如此,对方考虑得十分周全,将全部的电子管生产技术都毫无保留地转交到了何雨柱手中。
在繁华的京城之中,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工厂——京城电子管厂。
这家工厂乃是整个亚洲规模最为庞大、专注于电子管生产制造的企业。
遥想当年,该厂正式投入生产时,总投资额竟然高达一亿元人民币之巨!
其麾下员工数量更是多达上万人,每年可产出1200万只电子管。
令人惊叹的是,仅仅在投产一年之后,它便成功回笼了前期投入的所有资金。
如今,何雨柱已然顺利获取到整套完备的技术资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要生产一部分电子管。
毕竟,市场对于优质电子管的需求依然不可小觑。
而凭借自身掌握的先进技术以及丰富经验,何雨柱坚信自己定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分得一杯羹。
毕竟可以生产音箱,香江本地还没有专业的音响生产工厂。
先在空间中复制了一些电子管,不过想要正式投产,还要等下一趟拿到电子管的生产设备。
何雨柱回来后,就把黄芷柔叫过来。
看了一眼报表,很是惊讶,问:“怎么现在手表的销量这么好了?”
只是几天的时间,上面显示已经销售了5000只手表。
刚开始,客户拿货是一种铺货的性质,并不能天天都拿这么多货。
连续的向外批发,这个速度就有些快了。
“拿货的大头是你朋友开的商行。”
何雨柱刚才只是看了总额,现在才看了清单。
拿货最多的是杜广和开的商行,其次是霍英冬和廖家的商行,还有利家也拿了不少的货。
何雨柱点点头说:“和他们联系一下,我请他们喝下午茶。”
下午,常去的那间茶楼里面,杜广和当然不会被邀请。
能喝茶的只是霍英冬和实质上的老丈人廖宝山。
三人一边吃着点心喝着茶,先是聊手表的事情,然后聊起了其他生意。
霍英冬忽然提起了海沙生意,说:“最近开工的地方不少,这也导致海沙涨价了,我想去内地一趟,谈一谈买海沙的事情。”
廖宝山很惊讶:“什么你要去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