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百二十一章 杀了几人?(1/2)

据李母回忆,苣城来大水前,她跟儿子应邀到她妹妹家做客,一同离开了苣城。

李母的妹妹,也就是李昱文唯一的姨母,多年前就嫁到了梍城。梍城位于苣城东北边,坐牛车约莫两日可到。

结果她跟儿子到了梍城不久,苣城就发了大水,他们只得一直住在了梍城。

直到苣城大水退了之后,她担心家里房子情况,就想赶回苣城。但儿子却劝她先别着急,说是房子如果被淹得厉害,他们回去也一时半会儿没地方住,提出先由他一人回去看看,若房子果真需要修缮,他就先找人将房子修好,之后再回去接她。

大家都觉得这样更好,她想了想,也就同意下来。只是没想到,儿子这一去就再没回来。

李母在自己妹妹家久等儿子不见,终于等不下去,由妹妹妹夫陪同着赶回了苣城自己的家。

回去后,看到房子的确被淹坏了,但是并没有任何被维修过的样子。她觉得奇怪,找邻里打听,都说没见过她儿子回去。她再找儿子的友人打听,都说许久没有见过。

李母四寻儿子不见,焦急之下就找衙门报了官。但当时苣城大水才退不久,衙门忙得焦头烂额,在大水中失踪的人也不在少数,报官了衙门也管不了那么多。

李母只能自己继续找,但不管她怎么找,一直都没有儿子的消息。她妹妹一家都劝她,说是她儿子多半是出了意外,但她就是不信。李母只能日日以泪洗面,又执拗地觉得儿子有一日必定会回来,最终忧思成疾。

陶越听罢,就把在蘅城查到的无名男尸告知了她。

蘅城在苣城东边,在梍城南边,离两个地方都约莫是一日左右的路程。虽然从梍城直接有路到苣城,路程也更快,但那条路却不怎么好走,所以也有的人宁愿绕远一点儿,也会经蘅城往返两地。

李母听罢,便想到了儿子当年很可能走的就是途径蘅城回苣城的路,当场就晕了过去,醒来后就执意要到蘅城认尸。

只是蘅城那边的无名男尸早已被葬入了当地的义冢,陶越就带李母去了蘅城,又在当地雇了人将埋在义冢里的那尸体起了出来。

南方气候湿热,经过三四年的时间,尸体起出来时已经只剩下了一堆白骨,但男子穿的衣服鞋袜还在,尤其是那双鞋子,虽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腐蚀,但取下来清理后,其样式和纹路都依然能够辨认。

李母一看就说那鞋子的大小跟自己儿子的一样,再看那款式做工,还有鞋垫上绣的纹样,她很快就认出了那是她自己亲手所做。说是那纹样正是李昱文当年最喜欢的,她清楚记得,儿子出门时穿的就是这个。

另外尸体脖子上戴着的一个玉观音像,李母也是一眼就认了出来,说是儿子自小就戴着的。有了这两样东西,无名男尸的身份总算是可以确定了。

说起这个李昱文,他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倒也真有几分才学,长得也是气宇轩昂一表人才。

既然确定了温玉燕所杀的是谁,陶越就开始围绕着李昱文展开了更深入的调查。

而据李昱文的友人回忆,李昱文十五那年,曾在当地的一次诗会中读到了温父现场所做的诗词,十分喜爱。

之后李昱文就慕名上门讨教,主动寻温父就那诗词请教了一番,期间不乏吹捧,说得温父甚为心花怒放。

如此交流了两三回后,两人就愈发熟悉,每当李昱文上门,温父都十分欢迎,对李昱文提出的问题总是有问必答,俨然夫子教导学生一般。

这些话陶越从李昱文的几个友人口中都听到了,说辞基本一致,可见是事实的可能性极大。

听罢他们说完李昱文跟温父的来往,陶越便趁机就李昱文的亲事打听起来。

关于这点,李昱文的许多友人都表示不大清楚。

但跟李昱文走得最近的友人却回忆道,李昱文生前虽没明说,但他发现李昱文每次听人提起温家大小姐都会神不守舍,眼中难掩爱慕。他们几个时常一起来往的也都看了出来,觉得李昱文应是心悦温家大小姐的。

不过李昱文嘴巴很紧,他们打趣他时,他就说自己家贫,配不上人家,不敢肖想,还一本正经地拿大道理堵他们的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下文学 . www.5401.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