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渊似笑非笑地观察着弟子们抽搐的嘴角:“我还以为你们是嫌与禽鸟同门辱没了你们?”
一番话说的两徒弟神色尴尬。
“昔年林君复梅鹤相伴,独孤求败以雕为友。“太渊淡淡道,“万物有灵,何分贵贱?“
林平之挠着小鹤下巴嘟囔:“可白凤要是学不会扎马步……“
后面的话在太渊目光下吞了回去。
在常人眼中,禽兽怎能与人相提并论?人与禽兽做师兄弟,这事儿要是传出去,恐怕天下九成九的人都会觉得太渊的行径荒谬绝伦。
然而他们忘了,万物有灵。
习武之人连形意类的武功,比如说鹰爪功、虎爪功等,讲究的是得意而忘行。
神意为本,招式为末。
得其神意,忘其招式,再以自身的经历底蕴,升华意境,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武道真意。
白凤本体就是一头丹顶鹤,他的一举一动,踮脚、展翅、扭颈、鸣叫、抖身等等,无需特意训练,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能。
所以太渊只是强化他的本能,连贯他的动作,让其浑身如一,从力变成劲!
太渊先是观察白凤的行止动作,创出一套简单的鹤拳来。
这套鹤拳模仿白凤的飞翔、跳跃、展翅拍击等动作,吸气上提似飞,常以声助力,动作形象优美。
两臂的动作较多,有如鹤翅拍击水浪之势;两手不断地发出一阵阵地颤抖之劲,有时还发出长鸣之声,以发声助发劲。
而练拳比练功,所以配套的桩功是仿效白凤的飞行和跳跃的动作,称之为走架。
所以它的桩功并不要求练得静止稳定,应练稍动的桩功,即所谓动中求静的桩功。
桩功配合呼吸。
这是太渊在创这套拳时最重要的地方,要改变白凤的呼吸习惯。
吸气时应深长有力,当气体吸进时应气沉丹田,通过隔肌与腹肌的运动使腹腔内脏产生相应的蠕动。气体在体内运动时,使腹内产生有微热感,使胸部、腹部充实、圆满并富有弹性。
就在这气体下沉的同时,大脑应有意识地指导将气迅速地上提,这时腹壁肌向内收,胸腔就会不断地扩大,这样呼吸就会深长。
这两种方法不断地交替进行,时间久后就能改善肉身,动作更加轻灵敏捷,双翅开展之势激烈,肌肉强而有力,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
——这股“颤劲”才是这套拳的关键。
白凤本身可以在身体一部分运用上颤劲,但无法扩展到全身。
所以,太渊要做的就是通过这套拳法,让白凤周身都可以发劲。
这种颤劲,是以气运行,以声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缩,从而发出一种颤抖之劲。
这种劲并非全是刚劲,它是刚中带柔,柔中有刚,总的说来是偏刚。
施展起来既有它的坚韧性,又富有弹性。这种劲儿,柔时很有韧性,刚时极其坚硬,出手时有压倒一切对手之势。
太渊双目直盯着白凤的鹤眼,精光熠熠,神意流转。
太渊无法口述手教,但他有更快更好的方式——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不用口述,心心相印。
“白凤,今日贫道就传你【鹤拳】,望勤加练习,贫道期待你开慧的那一天。”
不一会儿,白凤那对豆豆般大小的鹤目,就变得迷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