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局势,对于朝廷来说,实在是太过不利了,杨林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他已经是竭尽全力,手段尽出,就是希望能够稳住局势。
可杨林无法确定,散关那边是否能够抵挡单进攻势,可他顾不了太多。
守好潼关是他的分内之事,只要不让反贼进入潼关,那他就不负所托。
但有些事情,终究没有杨林想的这么简单。
现在朝廷大军和双关东反贼联军,双方在潼关对峙,谁也占不到便宜。
朝廷大军有着天险之利,但反贼来势汹汹,兵强马壮,在实力上,拥有着绝对的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如果关内粮草充足,情况没有什么变化,或许他们还能一直对峙下去。
但就是此刻,杨广的圣旨突如其来的送到潼关之中,来到了杨林面前。
当杨林得知,杨广派来使者的时候,便是脸色一变,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却已经察觉情况不对。
要是没出什么问题,杨广怎么可能如此着急派遣使者传旨?
他心中有些不安。
可是杨广圣旨已到,他想什么也无济于事,就算真的发生什么变故,他也只能接受这一切。
反正只要杨林活着,那他必然全力以赴捍卫大隋,任何人想要踏进关中,就从他的尸体上走过去吧。
就这样,杨广的使者来到关内府衙,将圣旨送到杨林面前。
当圣旨展开,杨林看到其中内容,顿时脸色变得阴晴不定。
果然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虽然在他全力防守下,成功拖住关东反贼,守住了潼关要地。
但另一边还是发生了变故。
裴仁基奉杨广之命主动出击,配合尚师徒、新文礼等大将,想要夹击单进。
可他们的计划没有成功,反而是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
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意味着,如今散关已经危在旦夕,虽然反贼还没有杀入散关之中,但局面已经变得十分被动。
原本朝廷在散关有着三十万大军,可现在,只剩下十来万人了。
如此之大的差距,能不能挡住单进,能够拖延多久时间,都是尚未可知之事。
而杨广的意思也很简单,那就是从杨林麾下,抽调兵马前往散关支援。
相较于关东反贼,单进带来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杨林也这样认为。
他的心情很是复杂,因为上进如此强悍,其中多少有他的一份功劳。
曾经单进初出茅庐,虽然有些天赋,但他的实力,仍旧不足以天下无敌。
也正是在他的培养之下,单进才变得越来越强,并且对兵法谋略也越发精通,已经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
原本杨林是想将单进培养成大隋的栋梁之臣,可现在,单进仿佛成了大隋的掘墓人,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如果不是单进起兵造反,大隋绝对不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境地,绝对不可能让这些反贼如此放肆。
就算这些反贼背后,有世家大族推波助澜,但这又能怎么样?
朝廷兵多将广,猛将如云,正常情况下,用不了多久就能将之剿灭。
可是单进在岭南起兵,牵制了朝廷的主力,并且打得朝廷一方损兵折将,处境艰难,这才给了其他反贼可乘之机。
他们才能不断崛起,对朝廷造成莫大威胁。
现在单进在散关之外大获全胜,威势震慑关中,令人心生惶恐。
对于杨广想要调兵支援散关,杨林并没有什么意见。可问题是,如果从潼关抽调兵马,他们兵力空虚,该如何应对关东反贼?
杨林对此颇为头疼,但是对杨广的圣旨,他并没有打折扣。
一番思索之下,杨林当即下令,从潼关之中抽调二十万大军,前往散关支援,对抗来势汹汹的单进。
这已经是他最大的让步了。
杨林当然不想散关出事,可要是调走太多兵马,潼关一样抵挡不住。
要知道,当初杨广下令,从边境抽调大军,聚集了数十万兵马,却有一大部分都去了散关,留给杨林的只是少部分。
又有谁能够想到,尚师徒、新文礼竟然如此冒失,他们竟然想和单进硬碰硬,这和自寻死路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单进何其强大,从他以往的战绩就能看出。想要对付这样的对手,哪有这么简单,可他们还是掉以轻心了。
这件事情以后木已成舟,杨林再怎么无奈,也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一下子抽调二十万大军,杨林麾下也只有十余万兵马了。
所以,他没有纠结,他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守住潼关,他绝对不能让反贼踏入潼关一步。
——
联军大营。
在世家之人的主导之下,关东各路义军联合到一起。
因为朝廷一方收缩防线,将兵马完全退入关中。
这个时候,关东各方势力的选择,要么是乘胜追击,对关中之地发起进攻,要么就只能自相残杀,增强自己的实力了。
如果他们真的互相打起来,这无疑是朝廷想要看到的局面。唯有联合起来,一并进攻关中,才是最有利的选择。
虽然各方势力的情况并不相同,他们也不属于同一阵营,但是,他们有着同一个敌人,那就足够了。
他们的目标都是杨广。
既然这样,瓜分天下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杀入关中,覆灭杨广,到时候再说其他也不迟。
他们自相残杀,有利的只是杨广,自己却未必能够得到什么好处。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他们才能走到一起。不管他们心中有何想法,现在他们都是一个联盟,共同反抗杨广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