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章 存银百两(1/2)

江河刚才搬箱子的时候大概估算了下,觉着应该大差不差。

古代通常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八两这个成语便是出自此。一百两算下来是六斤多,他刚才搬箱子的时候,还是觉着挺重的。

他的手并不是称,当然也没多准,只能是估个大概。五、六斤的重量,单手拎着时已经属于比较抻手了,大概是五、六瓶标准五百毫升装矿泉水的重量。

接着用钥匙打开锁,揭开箱盖后,江河往里面看去,但见里面除了十块较为完整的银锭外,大部分都是散碎银子。

时下的银子其实并不是影视剧里那种统一的元宝形,而是还有马蹄形、船形,以及扁平的饼状。

所谓锭是指浇铸成块,眼下又有大锭、中锭、小锭之分。大锭一般是五十两一块的银子,也有一百两,甚至有一百二十两的。但一百与一百二的都比较少,通常都是五十两。

中锭则是十两一块,小锭则为一两到五两不等。一两以下的,基本全都是把整块成锭的银子剪碎使用,所以称为碎银子。

因为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其实不小,能买两石大米,三百多斤。所以很多时候用不到一整块,需要剪开成碎银子使用。

明朝开国之初是使用纸币的,称作“大明宝钞”。可惜朱元璋却只准等价的金银铜等兑换宝钞,而不准用宝钞去兑换实物货币。再加上朱元璋不懂金融滥发宝钞,就导致宝钞不断贬值。

据说到明英宗时,就已经贬值了近千倍,朝廷也不得不放开最初的禁令,允许金银铜这些实物货币来交易了。

到成化年间后,朝廷取消钱禁,正式允许白银成为货币。再到后来的隆庆开关,放开海禁,使得大量的国外白银流入明朝,便让本来银矿稀缺的明朝拥有了大量白银。

江河前世看过篇文章,据说从隆庆开关,到崇祯时明朝灭亡,这段时间自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超过了三亿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也让当时的明朝在世界上有白银帝国之称。

白银大量涌入后,银子就成了明朝的主要流通货币,就连原本的铜钱都开始退出市场了。

但缺了铜钱这种面额更低的货币后,在进行一些小额交易时,便只好把整锭的银子剪碎了使了。

两的小贩在做生意时,得随身携带一种叫戥子的小秤,用来秤银子。除了称银子的重量外,还得看成色,以免有成色不纯的。

江家给江河发的月钱,当然都是成色很足的官银,因为官府督造的银锭上都纹有字样,刻有哪地官府、哪年、督造的官员名字等,有的还有细纹装饰,所以官银也被叫做纹银。

有纹字的碎银子,基本都可以保证成色。

此时这口小箱子里,总共有五块中锭的十两纹银,这就是至少五十两,剩下还有三块五两的,两块一两的,这加起来就是至少六十七两。剩下的碎银子再加一加,约摸一百两确实是差不多。

至于想要更准确的数值,却是还得用称去称。

眼下这些银子除了不是统一的元宝形外,颜色也不像江河前世看过的影视剧里那么光亮,而是许多都显得黑漆漆的,尤其是碎银子。

因为银在接触空气时间长了之后是会氧化的,散碎银子使用的频率最高,经手的人最多,还有人手上汗液的浸渍,就使得这些碎银子看起来更加黑不溜秋不显眼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下文学 . www.5401.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