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章 老子就耍你这大傻子了(1/2)

“姓江的,你别给我在这儿胡搅蛮缠!”

汪守信闻言,不由更是气怒,生气之下,面孔都有些扭曲了。

“胡言乱语、胡说八道、胡搅蛮缠,好家伙,这家伙都整出来个三胡名言,果然还是有学问的,不愧是考中秀才的读书人。”江河闻言之下,则不由心中暗道,还有心情在心中调侃。

汪守信确实也有秀才功名,作为科考中最初级的童生试,秀才也相对好考一些。不止汪守信考中了秀才,许文哲也有考中秀才。

跟江河同窗的这批紫阳书院学生,在去年的童生试中,大概十中其四,比例算是不低了。

事实上,江河的大哥江流也有秀才功名,包括汪家的汪汝淳、汪汝谦这兄弟俩,也都有秀才功名。只不过他们有的是无意仕途,考中秀才就不考了,有的则是才学不够,只能考中秀才。

还有的则是有其他原因,不能去考了。比如江流便是因为江寿宁因病早故,他作为长子,得接管家中的生意,便无法再考了。

江流其实还有意继续再考的,也参加过了一回乡试,只不过那次未能得中。但之后则是因为接管家里的生意,就没时间再考了。

在徽商之中,拥有秀才功名比例的人其实很高,因为在考中秀才后还有一项特权,那就是可以随意出游,不像普通百姓一样出门需要去衙门开具路引。秀才的身份就是最好的路引,而且还不像路引限制那么大。不但可以想去哪儿去哪儿,也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所以大部分徽商去考秀才功名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拥有自游出行这项特权。拥有这种自由后,对他们做生意便大有帮助,会方便许多。不然每回出门都需要去办路引,实在颇多不便,限制也大。

而且在拥有秀才功名后,也等于是踏入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基础门槛,可以跟许多文人士子们来往交流,诗书唱和。

否则你没有这层身份,纯粹就是个满身铜臭的商人,许多文人根本都不正眼瞧你,完全不作理会。

徽商所谓的贾而好儒,其实也算是种被迫选择。他们要想把生意做大,就必须要有一层儒商的身份。

尤其徽州眼下也属江南地区,大部分徽商的活动经营范围,也是以江南为主。而在江南这种文人荟萃、文化气息十分浓郁之地,文人阶层就更加是社会主流,把控了许多当地资源的方方面面。

想要在这种地方做生意,也就不得不跟文人阶层们打交道。

反观晋商那边,因处边地,平日接触与打交道最多的便是边关的卫所军户等,自然也就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与文学素养。

九边重镇之地都是军管,卫所的百户、千户等将领才是真正掌握当地实权的大人物。除了朝廷派过去的督抚大员,底层的文官可压不住这些真正手握兵权的将领。

徽商与晋商们的不同特质,其实更多还是受环境影响所造成的。

尤其徽商们本身处于江南文化圈子里,自然也就受江南地区文教之重的影响,从小所接触到的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才能出头,才更有出息。

此时汪守信在说罢后,忽然双眼一亮,指着江河大声道:“好啊,我抓到你马脚了!你不是说不记事了吗,怎么便记得太祖皇帝下过禁足的令,果然是眼我装的!”

江河闻言,半点不慌张地举起手中折扇压下汪守信手,含笑道:“我只是说容易忘事,但并非全无记忆。以前的许多人和事我想不起来了,但我学过的东西与学问却还在,比如我还知道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说话这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下文学 . www.5401.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