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回到自己书香园后,先走进书房,取下书架上放银子的那个小箱子,拿钥匙开了锁,把刚到手的二百两银子收好,然后再把里面的一些散碎银子装进自己钱袋里。
现在他身上的银子加上箱子里的全部加起来,差不多有近二十斤了。这要出去买东西,需要花这么多银子的话,是当真不便,得背二十斤的重物。
可惜这个时代,纸币确实是还没有基础。大明又不是没发行过宝钞,但洪武朝一过,很快就贬得跟废纸一样了。
就算是最早发明纸币,并且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宋朝,也存在朝廷超发、滥发的问题,贬值很快,反而还不如民间的坚挺。
民间最早的银票只是汇兑业务,等于是存款与取款的凭据,并不是货币,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了货币,直接拿银票去购物。
但民间的银票是能够兑取现钱的,可这东西一落到当政者手里,就成了敛财的工具,靠政令强制推行,也不让兑换相应铜钱白银。到老朱这儿更绝,都不能拿旧的换新的。
就是你不小心用残了,断了一角,烧了半边之类的,只能自己认这个亏,官府不给你换新的,等于白白损失。哪像后世,残币无论到哪个银行网点都给兑换完整纸币,也就是缺失太多会半额兑换。
而且很多时候发行纸币,都不设基准金,没钱了就印。一旦超发太多,就真成废纸了。
后世的老美虽然也一直超发货币,但人家是跟石油挂钩的,所以除了加大通货膨胀,以及债台高筑外,刀勒的信誉还是一直有保证,全球都认。
南宋时期,当时资本雄厚的徽商还曾在徽州地区发行过会子,也是种纸币。不过到这个时期,自然也是早已不复存在。
江河锁上箱子后,掂着手里沉甸甸的钱袋,暗想等自己的资本积累起来后,也得发行纸币,不然全靠银子购物,实在是多有不便,至少携带起来就非常不方便。
大明宝钞的失败是不设基准金,不准互兑现钱,再加上超发、滥发,所以很快就贬成了废纸,再也没有人用了。但他只要注意这些问题,备好基准金,能够随时互兑现银,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当然,现在肯定是不行,得等自己资本积累雄厚,并且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后,才能有资格去发行纸币。
将装钱的箱子放回原位,系好钱袋,江河到外面院中寻了根粗细差不多的干柳枝,然后回来截成几段,拿起一段用刀削制笔尖。
刚才江河装银子时,书砚很识趣地自发避开到了屋外,这时见江河出来,知道江河忙完,便也跟了进去。
跟进去后,书砚见江河又在削笔,忍不住问道:“公子你又削竹笔吗?咦,这好像不是竹子啊?”
江河道:“是柳枝,我这回是在做炭笔。”顿了下,他吩付道:“帮我把蜡烛点上。”
“炭笔?”书砚闻言,不由重复着奇怪了下,一时也不知是不是他所以为的那个“炭”。
接着听到江河命令,他连忙答应一声,取了火折子点着蜡烛。
“不用全点,点一根就行。”
他书桌上的烛台呈山字形,能插三根蜡烛。这也是为了他读书而置备的,晚上点三根蜡烛便能照的更亮。
此时见书砚点了中间的蜡烛后,还要接着点另外两根,江河又连忙吩咐道。
“哦!”书砚闻声,便收回火折子吹灭,盖上盖子。
此时江河看着笔头也削的差不多了,便吹了吹上面的浮屑,然后把笔头放到烛火上去烧。等把笔头部位点着后,看烧的差不多了,他又立即吹灭,笔头部位便已被烧成了木炭状。
接着晃了晃,待温度降下来后,他拿过张纸往上面一划,便留下一条明显的炭痕。而因为他提前削出了笔锋,所以这条炭痕便也显得颇为纤细。
书砚一见,不由恍然大悟地笑道:“公子说的还真是这炭笔啊,我小时候跟同村的伙伴玩,也有拿这写过字。”
“嗯!”江河点了下头,指向旁边他另外截取的两根柳枝,道:“你照这样子,再给我削两根,削完也都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