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虽然因为身份低微的原因,没有亲自参与谈判,但是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还是让他浑身战栗。
从这一刻起,标志着长达十年的内战正式结束,国家迎来了短暂的平和期。
戴春风在此次事变时不顾个人安危,执意前往西安“救驾”,这种行为让委员长深受感动。
委员长深知戴笠此举冒了极大的风险,且知道了戴春风是留着遗书后去的。
回到南京后委员长观看了其遗书,从遗书中看出其对自己的忠心不二,因此对他更加信任,视其为心腹。
基于这份信任,委员长大力支持戴春风所领导的特务工作,使特务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员数量和权力范围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陈阳也在这件事情上捞足了好处,他本人军衔不仅提升到了中校,特案组也升格为科级单位,正式改名为特案科,人数达到了三百余人。
孙慧丽可能是获取了夫人的欢心,直接连升几级,跨过了校级的门槛,成为了特案科的第一名少校。
正所谓埋头干活,不如讨上级欢心。
陈阳拼死拼活才有了如今的地位,孙慧丽动动嘴皮子就达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特案科的人数一下子增长了几倍,陈阳回来后一直投身于对新成员的训练工作。
陈阳也度过了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新年,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枯木逢春,老树发芽,六朝古都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科长,处座请您过去一趟。”
新来的秘书站在陈阳面前,神色既有些紧张又有些崇拜。
“我马上过去。”
陈阳点点头,放下手中的资料,活动了一下僵硬身体。
“处座,您找我?”
办公室的门开着,陈阳直接走了进去,恭敬的站在办公桌前面。
“来了?这份资料你先看看!”
戴春风抬头,从手边拿过一份档案,递给了陈阳,然后重新低头忙碌着。
陈阳接过档案,也不客气,直接坐到了一边的会客椅上。
档案里是一份案件简要。
资料不多,也就一张纸而已。
陈阳看完,差点惊掉了下巴。
案件发生在北平二十九军,五月七号,有人潜入军副参谋长的办公室。
趁副参谋长不在,在房内尽情搜索翻看,将重要文件、书籍包裹一空,还以副参谋长的名义打电话调来了军部汽车,将资料运到北平城里。
陈阳不知道该说是日谍的胆子大,还是说二十九军的防御松懈。
堂堂的军司令部,日谍如入无人之境。
就在所有人的眼皮子底下,将一个副参谋长的办公室给搬空了。
副参谋长可以算是二十九军的五号人物,基本知道二十九军的所有计划与部署。
这么严重的失窃事件,相当于二十九在日军面前再无秘密可言。
可是有点不对!
陈阳皱起眉头,今天已经是八号,北平城外就有日军的军队,失窃的东西恐怕早已到了他们手上。
这个时候就是让自己去,就算能把人找出来,失窃的东西也找不回来了。
“看完了?”
就在陈阳思考时,戴春风威严的声音响了起来。
“看是看完了,不过没看明白其中的用意。”
陈阳把案件简要重新塞进了档案袋,老老实实的回答。
“呵呵,还有你看不懂的。”
戴春风发出善意的调侃,离开了办公桌,坐到了陈阳的对面。
陈阳乖巧的泡起了茶水,给一人倒了一杯,等着戴春风解惑。
看到陈阳升职了也没有翘尾巴,戴春风老怀大慰,抿了一口茶才缓缓开口说道:“党国的重心已经从红党转移到日本人身上,而北平是最有可能首先开战的地方,委座有点不放心二十九军。”
这么说,陈阳就明白了,二十九军是属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和南京的关系一直都相当复杂。
之前二十九军在华北地区军政权利的根深蒂固,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警惕和不满。
随着委员长国策的转变,南京国民政府需要二十九军在华北地区抵御日军的侵略,二十九军也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持。
“委座担心二十九军对日的态度?”陈阳轻声问道。
戴春风点点头,又摇摇头:“委座不是担心二十九军,而是担心二十九军中的某些军官被日谍拉拢腐蚀了。”
“这次是委座亲自点名让你去北平的,明面上是调查失窃案,暗地里调查二十九军内部,把不稳定的因素都清除出去。”
“真会给我出难题!”
陈阳心中暗骂,军中的人一向敌视特务处的人,就连中央军都不待见他们,更何况是地方军。
这要是让那些刀口舔血的人知道自己去调查他们,非从背后给自己打黑枪不可。
“有担心?”
戴春风睿智的双眼,好像看出了陈阳心中所想。
“是有点。”陈阳尴尬的挠挠头。
“委座亲自点名谁都改变不了。”戴春风轻笑着,然后话锋一转:“不过你也不用太担心,这次的调查是经过宋哲元同意的。”
这才对嘛,要是军长不知情,那就是查出来也处理不了。
有了最高层的支持,陈阳心里就有了底。
“是,陈阳一定不负委座所托,保证把蛀虫都挖出来!”
陈阳“唰”的站起身,身子绷的笔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戴春风压了压手,示意陈阳坐下:“不过你也不能大意,二十九军经过长城抗战,都是一群不要命的老兵油子。”
“他们明面上不会对你怎么样,但是惹急了谁也不敢保证他们背地里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这是真知灼言,特务处驻守部队的稽查处每年失踪的人可不少。
是被人打黑枪还是被活埋,那只有天知道!
“我心里有数!”
陈阳点点头,心中已经有了预案。
......
北平古城,城墙有些斑驳,仿佛是在诉说着历史。
陈阳到达北平时,已经是三天后的事情,此时距离案发已经过去了四天,距离全面开战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
“欢迎陈科长莅临北平古城”
前来接站的是北平站的站长马汉三。
马汉三,今年三十一岁,北平本地人,出身西北军,并且之前参加过红党,后来又脱离了红党,经特务处西安站站长马志超介绍,投入戴春风门下。
“麻烦马站长了。”
陈阳上前握住了他的手,和他寒暄了几句后,跟着马汉三返回了北平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