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8章 倦鸟回笼(2/2)

所以,自那以后,他一直视辽军为心腹大患。

正因如此,他刻意在太上皇面前隐瞒重要情报,就是想让辽军麻痹大意,从而借倭军之手消耗辽军的有生力量。

因为对他来说,倭寇之患不过是疥癣之疾,威胁不了他的皇位,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帮他稳固皇位。

毕竟辽军是他维护统治的重大障碍,辽军的损失越大,对他则越有利。

所以,为了皇权,什么都是可以舍弃的。

只不过,经过这一战,也让倭军变得谨慎了不少,不敢再轻易的与辽军进行野战。

因为这次在准备如此充分,占据各方面巨大优势的情况下,竟然还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而这样的机会,以后肯定不会再有了,那再与辽军野战,恐怕是败多胜少。

既然如此,再选择与辽军野战,就有些不太明智了。

于是,选择龟缩在坚城中不出。

而木松的想法却与他们不谋而合,甚至是更加极端,因为他甚至不太想再发起进攻了,心中开始更倾向于和倭军谈判。

这倒不是他胆怯了,而是突然遭遇了近五万倭军,让他对倭军的总兵力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因为在这之前,他一直以为倭军顶多只有五六万人。

可这一次就一下来了五万左右,难道大半个朝县其他地方就只有一万兵力?怎么可能?

所以,他立即派出大量探子深入敌后探查,最终判断倭军总兵力竟高达十四五万人,甚至比整个辽东的辽军总兵力还要多了近四成。

因为辽军明面上的兵力说是有十万,但由于吃空饷、军户逃亡等问题,实际兵力连九万都不到,可堪一战的兵力不足六万,称得上精锐的更是只有三万左右。

而这些兵力,既是他木松的立命之本,也是太上皇的依仗,若是在朝县这块地方损失太大,就太不划算了。

所以,他一面派人与倭军谈判,想通过两场大战下来辽军积攒的一些威势,迫使倭军退兵。

而另一边,则是迅速派人将朝县的一些实情告之于太上皇,希望得到太上皇的支持。

“十五万人?倭国竟然能派出十五万兵力入侵朝县。”收到消息的太上皇也是大惊失色,知道自己之前太小看这个蕞尔小国了。

而且,他知道倭国刚结束了持续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也就是说,这些倭军并非乌合之众,而是百战老兵。

而他们之所以占据几倍的兵力优势,还是伏击的情况下都没有战胜木松,那是因为辽军是精锐骑兵,除了勇武外,还拥有着精良的火器和盔甲,而这却是倭军所极为欠缺的。

若是水溶和张煜麾下之军遇到这群倭寇,恐怕就是另一个结局了。

正因如此,即便调水溶或张煜去支援,想要击溃这十多万倭军,恐怕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赢肯定是能赢的,也能挽回一些颜面,但与之带来的后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这些兵力是自己维护皇权的重要依仗,若是损失太大,自己那个好儿子肯定不会安分,到时候会发生什么,谁都说不准了。

所以,太上皇也赞同木松先和倭寇谈一谈,看他们如此兴师动众,究竟想要干什么,难道就为了侵占朝县那穷乡僻壤?这不划算吧。

至于说想图谋大周,他们配吗?

可是,谈判的结果还没出来,承平帝就已经等不及了,隔三差五的来太极宫诉苦,国库空虚,难以在朝县长时间空耗,需要尽快结束朝县战事。

意思就是,想让太上皇催促木松加紧进攻。

太上皇自然不想让木松冒这个险,便顺势道:“皇帝之前不是一直在说,想调常威入援朝县吗?朕觉得现在正是时候。不如急召常威回京,尽快领兵出征吧。”

他此举当然不是想常威趁机去捞取军功,而是想以此来拖延时间。

毕竟常威从江南回来也要个把月左右,再整军赶到朝县,又至少要个把月。

有这个时间,木松那边与倭寇的谈判肯定已经有了结果,要是条件不是很苛刻,双方都能接受的话,那这场本不应该出现的战事,也就结束了,常威也只能白跑一趟。

听了这话,承平帝知道,自己这个老子恐怕是已经回过味来了,不想再在朝县过多消耗实力。

可自己说出去的话,自然不好反悔,闻言便点点头道:“好,儿皇回去就给常威下旨。”

随即又道:“但在常威率军抵达朝县之前,木松不会就此停滞不前吧?”

太上皇算是彻底明白了,自己这个好儿子就是想借倭寇之手消耗辽军的实力,当真是歹毒啊。

为了一己之私,竟然巴不得自己人多损失一些。

不过,这话明着说出来就没意思了,所以太上皇立即道:“当然不会,朕会下旨木松继续扩大战果。说不定,待常威回来,战事就已经结束了。”

当然,他是不会再让木松去打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战了,小规模战斗打一些倒是无所谓。

两人商定之后,便各自下旨。

常威接到旨意之后,没有过多耽搁,先将妙玉接来之后,就迅速乘船沿运河北上了。

不过,王象春的三千兵马却没有跟随一起回去,而是被承平帝留在了南京,此举自然是想借此震慑一些不安分之人。

而与来时不同,常威在沿途没有过多停留,也没有再游玩,毕竟国事更加重要,姑娘们也能够理解。

知道此去一别,又不知道多久才能和心上人再相见。

所以,王熙凤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在秦可卿的安排下,几乎每晚都和心上人一起共度良宵。

可以说,这次出京,是自己这二十几年来最开心快乐的一年。

终于,在三月初,春暖花开之时,在外游历一年零一个月的姑娘们,回京了。

可是,却没有回家的喜悦,反而很是不舍。

因为她们都很清楚,以后恐怕再难有这样的机会了,自己就像那放飞的倦鸟,又要回笼子里了。

@笔下文学 . www.5401.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